林业    使用指南
能源网 > 生物质发电 >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
  (1)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历程
  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信如东、国能单县、河北晋州等3个秸秆发电示范项目,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支持下,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装机容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由2006年的140万kW增加至2012年的800万k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71%,2012年全国生物质年上网电量211.43亿kWh。
  2006年12月,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在山东单县建设的生物发电厂正式投产,这是我国第一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采用丹麦BWE公司的技术,总投资3.37亿元,总装机容量25MW。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中节能公司等企业纷纷参与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国内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入该领域。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成功投产运营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160多个,装机容量4070MW。
  北京桑德生物质发电集团投资2.8亿元建设的富裕绿能生物质绿色环保发电项目2016年落地,年可利用秸秆生物质30万吨、年发电2.1亿度,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2016年6月1日,总投资4.3亿元、全国最大的生物质热电项目-辽宁阜新阜蒙县生物质热电一期(1.8万kW)生物质热电工程破土动工。阜蒙县生物质热电项目一期生物质热电工程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一期装机容量为1.8万kW抽汽凝汽式循环水供热机组,二期将新增1台3万kW抽汽凝汽式循环水供热机组,项目建设目标是装机容量达到4.8万kW,年发电量可达3.2亿kWh,每年可直接利用农作物秸杆27.84万吨,折合标准煤近8.3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生物质发电项目。一期项目预计2016年12月底实现并网发电。
  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提出了在生物质气化的同时获取气、固、液三相产品和高效利用的创新发展理念。从研究、应用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传统气化技术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实现了“生物质气化联产电-炭-肥-热(冷)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使生物质的利用完全符合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建立了多个示范项目,如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的“5000kW杏壳气化发电联产2万吨活性炭”项目,湖南亮之星米业有限公司“5000kW稻壳气化发电联产6万吨炭基复合肥项目”,浙江建德400kW木片气化发电联产炭项目,云南西双版纳5MW木片气化发电联产活性炭项目等。

  (2)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
  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已形成一定规模,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国家发改委2006年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中,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管理以及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的责任进行了规范;2007年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改能源[2007]2174号)中,确定了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的发展目标。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1579号)中规定,对于新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统一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75元(含税)的上网电价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发布的《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能源[2010]1803号)中,从生物质发电规划、生物质电站建设场址和规模、生物质资源条件和保障措施、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核准管理等角度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14年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14]3003号),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规定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严禁掺烧化石能源,并在生物质发电加强规划指导、合理布局项目、规范项目管理方面提出了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2016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203号)中,鼓励利用木、竹、藤在采伐、抚育、造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次小薪材,生产人造板、纸、活性炭、木炭、竹炭、酒精等产品和生物质能源,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森林经营、采伐、造材、加工等过程中的剩余物,建设热、电、油、药等生物质联产项目。

 

运营: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网

京ICP备05067984号-9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