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个人网站后就会在此处显示您的图片和信息……
霾究竟从哪来?大气灰霾如何产生?如何控制?3月1日,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专项的专家将相关研究结果及进展向记者做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但复合污染抵消了治理效果,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该专项由中科院在2012年启动,将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作为核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重点区域进行了研究。
研究及观测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逐步降低,优良天数比例明显上升。2013年至2016年,全国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地区改善幅度更大。
为什么我们的实际感受却并不明显?“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专项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泓研究员给出的答案是,“颗粒物浓度还远未达到环境显著改善的拐点,这是公众还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中东部的部分地区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北京冬季PM2.5浓度与前3年相比没有显著降低。
复合污染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污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内因。PM2.5来源包括直接排放(一次源)和二次生成(二次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多种化学物理过程被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细颗粒物。一些污染源虽然其一次颗粒物浓度不高,但产生大量二次颗粒物,成为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贺泓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常常高达60%,在成霾时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而目前对二次颗粒物生成的机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外因。出现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气象,雾霾发生几率就会增加。资料统计表明,近40年来京津冀年平均风速逐年减小,减小幅度达37%,对京津冀污染物扩散有利的北风频次和风速都显著下降。另外,排放到大气中的PM2.5一定程度上导致地表温度下降,而上层颗粒物中的吸光性物质会提高该层大气的温度,从而形成下冷上热的稳定大气结构,空气对流减弱,进一步加剧污染形成。
由于霾治理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实现空气质量根本好转将是一个政府领导、科技支撑、企业实施、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渐进过程。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经验来看,要实现空气质量长期稳定改善,大气灰霾治理需要加强针对性,力争精准治霾。首先,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其次,一线大城市应把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此外,应加大我国北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散煤和秸秆燃烧导致的季节性霾污染。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