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使用指南
能源网 > 新闻动态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生物炭渐成产业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媒体:中国低碳网  作者:佚名
专业号:潘春芳 2011/8/26 8:53:14

中国低碳网讯 秸秆、稻壳、食用菌基质等农林废弃物现在都成了“宝贝”。在辽宁省岫岩县洋河镇,这些“垃圾”被装在可移动式的大铁炉里,经过一天一夜“焖制”,第二天竟变成了黑黝黝的“生物炭”,再经过加工,成为炭基缓释肥、土壤改良剂和“炭化生物质煤”。

农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尤其是“生物炭”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近年来备受关注。“生物炭”具有“负碳”减排、改良土壤、可像煤一样燃烧且更清洁等特点,但集中炭化型生产模式与农林废弃物分布广,收集、储运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生物炭”产业的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率领的团队发明了可移动“组合式半封闭炭化炉和亚高温缺氧干馏制炭新工艺”,解决了这一瓶颈,变农林废弃物收集、储运、异地集中炭化和深加工,为在产地就地炭化、集炭异地深加工或就地深加工,使农林废弃物大规模炭化、利用成为可能。

2005年起,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通过与辽宁金和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加速了成果创新和转化,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炭”生产工艺、生产装置研究,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针对水稻、玉米等作物开发出了多款炭基缓释肥和土壤改良剂专利产品,并已取得生产许可证进行大批量生产;面向供热研发出多种炭化生物质煤;组建了国内第一家“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生物炭”开展了多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专家认为,生物炭产业潜力巨大,以生物炭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将有可能填补我国燃煤缺口的一半以上,还可通过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等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阅读 13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运营: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网

京ICP备05067984号-9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