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年仅15岁的年轻部队,却获得了武警部队党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连续4年被武警森林指挥部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这就是武警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支队大理中队。在一连串的荣誉背后,这支业绩不凡的部队也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
荣誉,执著的追求
“荣誉之所以与他们时刻相伴,那是因为他们有着渴望荣誉的心和为了荣誉敢于赴汤蹈火的胆识豪情。”大理州支队政委田顺柱说。
荣誉赋予了中队生命力,催生了披坚执锐、攻坚克难的“硬骨头精神”。今年2月6日,云南大理市下关镇吊草村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大火如脱缰之野马,逼近液化气厂、变压站、鞭炮厂3个重要目标,形势岌岌可危,如若阻截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危急关头,大理中队官兵主动请战,要求担当前锋,全力阻截大火,并立下“军令状”:保证绝不让大火再向前逼近一步。话音未落,中队长张光大喊一声“跟我上”,手持灭火机率先迎上火魔,一场拉锯战就此展开。官兵们的手臂、大腿被烤起了水泡,浓烟熏得眼泪直流,但他们没有退让半步,经过3个小时的恶战终于成功阻截了大火,重要目标得以保全,受到了现场指挥的云南省副省长尹建业的高度赞誉,称“中队是一支善打恶仗、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血劲旅”。
在大理中队,责任、荣誉就是官兵的“第二生命”。2010年4月,班长杨加坤母亲去世,按当地风俗,作为家中独子的他需为母亲守灵送终。他一路飞赶,刚踏入家门,便获悉部队要执行扑救凤仪森林火灾的任务。由于新战士刚下队,从未上过火场,作为班长的他十分担心,左思右想还是放心不下,于是便与父亲商量提前安排母亲遗体下葬,看着年迈的父亲,他悄悄抹干眼泪便直奔火场。
翻开大理中队的功勋册,一个个烫金的名字熠熠生辉,云南省先进工作者、武警部队优秀带兵干部尹小斌、武警部队优秀教练员谢文武、二等功臣廖光锐……一个名字就是一段奋斗的历史。每逢新兵下队、执行重大任务、开展大项活动,中队都要组织官兵“重温功勋册、感悟光荣史、争当新标兵”。这也成为一茬茬官兵汲取精神食粮的原动力。
标杆,不变的信念
“标兵中队的兵就要有配上标兵称号的过硬素质”是大理中队全体官兵的共识。班长保学超谈起在中队的往事时,眉宇间掩饰不住自豪之情。刚入伍时,他1.6米的个子却有70多公斤的体重。训练一度赶不上,经常拖后腿,这使他萌生了调离中队的念头。班长林志强得知他有这个想法后,引导他:“这个中队没有不行的兵,你不过硬,我不过硬,中队还能过硬吗,只要肯下功夫,你一样能成为标兵”。此言犹如醍醐灌顶,从此,保学超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晚上坚持三个一百,跑步绑沙袋,别人休息他仍在苦练,别人练一遍动作,他练两三遍,凭着这投不屈不挠的意志,年终考核他的成绩窜到中队第二名,参加总队预提班长指挥士官集训,他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直选为士官,破格提拔为班长。
2009年7月,大理中队代表支队参加总队第一届“精武杯”军事比武,满怀信心的中队官兵摩拳擦掌,期待那一刻的到来。18日,中队迎来考核的第一个课目射击,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上了考场,随着枪声落下,考核结果随即公布,让人跌破眼镜的是40人考核竟有7人不及格,所有人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人当场掉眼泪了。虽然这其间有动枪程序严格、训练时间少的客观实际,但结果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天被中队定为“耻辱日”,接下来的日子只能用残酷来形容,全体官兵自发放弃休息时间,每天主动操练端枪、瞄准,一端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全身麻木也浑然不知,有些官兵甚至练得左眼都无法闭合,晚上睡觉做梦都在练习射击,凭着这股韧劲,第二年比武,中队代表考核射击全体达到优秀,一时在总队传为佳话。
不仅训练如此,大理中队的软件建设同样在总队范围内首屈一指,友邻单位经常派人前来观摩学习。大理中队文书刘永森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早就有一杆标尺。”
文化,动力的源泉
“没有文化底蕴的部队是愚蠢的部队。”一位军事家用这样的语言阐述了文化对部队的影响。
建队之初,大理中队牢固确立用文化建队育人铸魂的思路,提炼创建了“忠诚勇敢、精武善战”的队魂、“求实、和谐、奋进”的队风、“坚忍不拔、团结拼搏、永争第一”的中队精神和“争创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的奋斗目标。先后组建了“苍洱舞狮”、“南昭旗阵 ”等特色文化队,设置了才艺展示厅,建立了“三吧”:心理聊吧、励志书吧、红色影吧,并定期开展书法、绘画、摄影、奇石和根艺展,为官兵学习成才搭桥铺路,用文化驱动官兵感恩知责、明事辨非、立身做人。
一年前调入大理中队的下士张保进坦言,没来中队之前,自己内心很浮躁,工作缺乏激情,尤其业余时间不知如何打发,对任何事情都只抱着“过得去”的想法。调到中队后,他报名参加了中队的“苍洱舞狮”队和摄影兴趣小组,每天都沐浴在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中,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内心充满活力,去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还被评为 “优秀士兵”,并被推荐当上了班长。
在大理中队,时刻涌动着文化气息,文化凝聚起的精神成为官兵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在“中国梦”、“强军梦”的感召下,这支驰骋在苍山洱海边的部队正在描绘新的蓝图。
(作者: 胡曙利 温雅莉) (编辑: 施一凡)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