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治沙“英雄榜”,彭福生90岁、石光银69岁、牛玉琴64岁、殷玉珍48岁……为人津津乐道的治沙“英雄”竟然大多是“老典型”?
打开造林“荣誉榜”,那一个个名字后面,林场场长、治沙科长、公司总经理、政府县长……庞大的治沙队伍中,受到表彰的竟然大部分是各级“官员”?
媒体日前在网上公布了内蒙古治沙“英雄榜”和造林“荣誉榜”,这两个话题引起网民的关注,讨论七嘴八舌,观点五花八门,热议的背后隐藏着疑问:这是真实的状况吗?这样的现象反映了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佟金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实存在这些现象,近些年没有大量涌现出年轻的治沙带头人,而且被表彰的普通群众的确少了。
从表面看,年轻人少了,普通群众少了,似乎治沙的动力正在减弱,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
首先,“英雄榜”上年轻人少了,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我觉得跟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人口流动有关系。沙区多在农村,跟大部分农村一样,年轻人或者考学到外面工作,或者出去打工,坚守在沙区的较少。”佟金壮说。
在科尔沁沙地的内蒙古奈曼旗,记者遇到一位名叫包塔娜的姑娘,她19岁辍学回家务农开始治沙,8年来累计造林2000多亩,事迹远近闻名。但这个少见的“新生代”印证了佟金壮的判断。
包塔娜坦言,她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留在沙区,不治沙就无法生活下去。
另外,佟金壮还表示,大量的企业参与治沙,使实际参与治沙的年轻人隐藏在企业后面,这也是看上去年轻人减少的原因。
近年来,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三北”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沙里掘金的企业,它们用先进的理念和装备走规模化、产业化治沙之路,改变了过去治沙“英雄”单打独斗的局面,成效也更为显著。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老一辈治沙“英雄”遭遇的种种难题,如“树绿了沙、人受了穷”“该享受的国家补贴不到位”等,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新生代”直接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其次,“荣誉榜”上普通群众少了,在某种程度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沙造林模式所致。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就多次组织群众以“大会战”的形式,改变生产生活条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开始大规模实施“三北防护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投入巨资,调动各种要素参与生态治理,有力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进沙退”。
虽然,基层涌现出许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群众典型,但是离开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的生态改善是不可想象的。组织和实施好这些重大工程功不可没,而那些尽职尽责的“官员”自然也有了更多登上“荣誉榜”的可能。
不论“光荣榜”如何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不论是“老模范”老当益壮,还是“新生代”另辟蹊径;不论是“官员”指挥战役,还是群众打好战斗,我国都将继续为世界治沙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 新华社记者 张云龙) (编辑: 施一凡)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